食品業的現代生存發展指南–Part 2
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我們說明了组织韧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是現代食品企業的策略性要務,不論組織規模大小。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檢視 BSI 的组织韧性模型,這個模型有三個基本要素:
产物卓越性
在這個脈絡中,「產品」是指食品業組織為產生收入而向市場提供的任何產品、服务或解決方案。首先要確定組織為哪個市場服务,其功能與產品是否符合市場要求以及法規要求?如果不符合規定,它如何適應?為了領先競爭對手,真正有韌性的企業會進行創新,創造新食品產品與市場,並讓它們的產品具備差異性。 創新對任何产业都很重要,食品产业也不例外。無論是將宅配整合至組織的產品、在供應鏈採用新科技幫助釋放隱藏的消費者價值,或行銷「價值線」(value line)領先競爭對手,食品業組織皆需持續追求創新。
流程可靠性
將業界的最佳實務納入產品和服务的發展與行銷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具備韌性的組織能確保透過流程的穩健與可靠持續「將基礎做好」,且仍同時留有創新與創造力。在食品安全與品質、環境、健康與安全、资讯安全,以及營運持續等管理面向的業務關鍵流程必須穩健與合規,其範圍涵蓋組織內部以及整個供應鏈。
稽核與檢查整個或甚至全球供應鏈可能充滿挑戰性並且成本昂貴,但這是確保一個安全與穩固之供應鏈的必要措施,並且最終能確保安全與合規的食品。此外,產品的召回與下架不僅費時,也可能對品牌聲譽造成重大傷害。近年來,許多食品醜聞登上新聞頭條:2015 年,蒔蘿歉收導致蒔蘿產品被混入花生與杏仁,讓堅果過敏者受到可能的致命威脅。無論是故意或意外,組織必須建置可靠的系統、過程與流程,才能避免或處理此類狀況。
人们的行為
具備韌性的組織尋求顧客期待與員工參與(employee engagement)之間的協調一致。現在的組織具備包容性與商議彈性,不會只下達應遵循的命令,而是在各個層面鼓勵員工的行為符合其業務內容以及組織文化。组织的挑战是清楚地理解、表达并展现其价值观,让每个人不是因為命令,而是因為「这就是我们在这裡的做事方法」而「实践」这些价值观。
接班計畫也是企業長期興盛的關鍵。由於食品产业人力的老化,組織擁有能打造適當文化的人才變得極為重要。 BSI 的模型進一步總結了具備韌性的食品業組織的明確特質——讓其脫穎而出的優勢:
- 策略適應能力 – 使其有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即使这可能意味其核心业务的转型。
- 敏捷的領導力 – 使其能够充满信心地承担可预测的风险,对商机和威胁做出迅速、适当的回应。
- 穩健的治理 – 基於信任、透明和创新的文化,发展跨组织的问责管理制度,确保始终恪守其经营愿景和组织价值观。
BSI 執行長 Howard K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