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業的現代生存發展指南–Part 1
企業得以長期繁榮發展並不容易也越來越罕見,在食品業更是如此。因為組織要保持成功,就必須持續確保跟上产业潮流,並預測到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期待。此外隨著24小時新聞台的娛樂化競爭,透過社群網路連結的消費者益發敏銳並容易取得更多資訊。敏銳的食品企業會發現供應鏈透明度與可追溯性的重要性,這不僅能支之a品主張,還傳達了社会责任、環境永續倡議和健全的道德作為,能讓企業取得成功。現今食品产业正面臨眾多挑戰,而「健康」、有機、便利食品、抗糖運動的興起,以及消費者對抗生素、基因改造作物的擔憂,甚至产业人才與技術短缺都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為了确保长期成功,食品公司必须变得更有「韧性」,但这在实务上的意义為何?
许多管理论文指出食品公司為何、且应如何拥抱韧性,以远离越来越多的业务威胁。然而,「组织韧性」是一种更全面的观点,将其视為组织的价值驱动力,能让组织得以长期取得优异绩效。
我們發布的 BS 65000 标準將组织韧性定義為「能夠預測、準備、應對、適應環境的持續變化,以及突發性的營運中斷,讓組織能繼續生存和繁榮發展的能力」。其中,「組織」與「繁榮發展」十分重要。组织韧性的意義超越存續,是一種關乎企業健康與成功的全面觀點。有韌性的組織是達爾文式的,它能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以持續達成目標。
BSI 認為组织韧性是所有食品公司的戰略要務,不論公司規模大小。
策略促成器
雖然風險管理一定是组织韧性的要素,但企業改善應具備同等重要性。因此,组织韧性並非一種防禦策略,而是一種積極、前瞻的「策略促成器」(strategic enabler),讓食品企業領導者能自信地面對量測到的風險。有韌性的穩健組織懂得靈活應變與先發制人——瞭解、預測、創造與利用新的商機,進而能挺過時間的考驗。
藉由證明組織具備韌性,例如通過驗證和符合知名标準,食品企業領導人還能展現自己是一家可靠、值得信賴以及其他人會想要和它做生意的公司。所以,组织韧性可帶來令人稱羨的品牌價值以及無價的商譽好處。
掌控改变
掌控组织韧性需要具備卓越的企業改善習慣,將競爭力與能力融入整個食品業務並延伸至供應鏈,包括從產品與服务到人員與流程,從願景與價值觀到文化及行為。
组织韧性需要全公司的致力投入,主要存在於组织的价值观、行為、文化与精神,由组织领导者驱动这些「软实力」因素。然而,為了取得卓越成果,组织韧性需要透过清楚明确的沟通以及所有员工的投入,实现由上到下的领导与由下到上的参与。
从经验中学习
作家暨哲學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觀察到:「經驗不是一個人的遭遇,而是他如何面對自己的遭遇。」同樣的,韌性不是一個組織的遭遇,而是該組織如何面對自己的遭遇。
从「农场到餐桌」最有韧性的食品公司渴望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学习,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问题并抓住机会。举例来说,当这些公司寻求投资新领域、引入创新产物,以及处理或打入陌生的新市场时,同行之前的联繫与知识分享极為重要。
BSI 執行長 Howard K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