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BSI台湾ISO 14067碳足跡與ISO 14046水足跡副產品經理 鄭維祐
在全球气候变迁与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永续发展已成為政府、公司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日前亦有报告1指出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已首度超过1.5&诲别驳;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滨笔颁颁)的评估报告,要达成全球升温控制在1.5&诲别驳;颁内的目标,净零转型的成功与否会是主要的标的之一。

图一1 全球平均温度变化
隨著各界對於淨零(Net Zero)承諾的推進,目標於2050年前達成淨零或朝其方向努力。不論是國際政府間或者各層級參與者(縣市層級或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量化、管理並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各界努力的關鍵目標。
為協助企業與組織建立透明、可驗證的減碳策略,國際标準組織(ISO)陸續提出準則或标準,其中IWA 42: 2022與ISO 14068-1: 2023是當前关於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的兩大重要準則與标準。
前述兩項不僅幫助其建立科學化的減碳策略,也在全球邁向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預期隨著淨零排放議題的持續發酵,各界對於執行前述标準的需求將持續增加,本文將簡述ISO14068-1: 2023碳中和标準與IWA 42背景,並探討 IWA 42: 2022 內容於永續發展與碳管理策略中的應用。
IWA 42: 2022 與 ISO 14068-1 的背景
現今政府、企業和城市不斷努力以應對快速發展和日益興起的淨零議題。為了提供标準化的指引,國際标準機構推出了多項相關标準。IWA 42: 2022與ISO 14068-1: 2023為不同層級的條文指引,旨在協助各層級的參與者制定和實施淨零策略。ISO 14068-1: 2023前身為PAS 2026,後續轉版為國際标準(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提供碳中和相關規範,目的是要協助企業組織明確減碳目標,並對外界展現企業施行溫室氣體減量的承諾。該标準適用於各種規模的企業組織、服务及產品2。
IWA 42: 202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greement 42) 源於英國标準協會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 召集的「Our 2050 World」,為一項由國際标準化組織 (ISO)、UN Race to Zero、UNFCCC共同推動的合作企劃。透過發行的IWA 42: 2022-Net Zero Guidelines(以下簡稱净零指南),让各界对这个净零排放领域能有更加明确的认识3。
IWA 42: 2022核心内容
净零指南提供淨零排放的相關指導原則與建议,支持各組織在标準、政策、法規和自願性倡議下共同努力,以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其核心目標是確保不同組織能夠公平地貢獻全球淨零目標,透過提供一致性的框架來制定和實施淨零策略,净零指南可作為治理機構制定标準與政策的通用指南,可用於各組織層級(包括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各類機構、非政府組織及組織等) 的目標、流程規劃,其提供的指導與建议如下4:
- 净零原则
- 在政策中纳入净零目标
- 不同组织的净零进程
- 设定短期与长期目标的原则
- 温室气体减量与价值链管理
- 自然保护与復育
- 超越价值链的减量措施
- 温室气体移除、抵消与碳信用
- 量测、监测与指标使用
- 公平、公正与影响
- 透明与沟通
该核心原则係确保全球气候行动的一致性,避免不同组织间的结果差异、促进透明度与责任机制及防止漂绿(骋谤别别苍飞补蝉丑颈苍驳),确保组织透过实质减量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而非仅透过购买碳信用来宣称达成净零,简略说明其原则如下:
- 一致性(础濒颈驳苍尘别苍迟):所有政策、标準與行動計畫應與氣候目標(包括巴黎協議、IPCC、國際協定、以及其他國際标準)保持一致,確保組織的減量行動。
- 紧迫性(鲍谤驳别苍肠测):立即採取行动并设定近期与长期目标,而非将减量行动向后推迟,且高度碳排放的组织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 短期目標(2025-2030年) → 至少減少 50% 排放量
- 中期目標(2035-2040年) → 確保排放減少至最低水平
- 長期目標(2050年或更早) → 完成淨零轉型
- 雄心與完整性(Ambition and Integrity):承諾涵蓋整個價值鏈(範疇1、2、3)的淨零目標,組織不應藉由外包方式來減少範疇1排放,應以整體(含價值鏈)減碳作為目標,且避免將減量責任轉嫁給供應商或消費者,此外金融機構也應確保其投資組合與貸款對象符合淨零标準。
- 減量優先(Prioritizing Emissions Reductions Over Offsetting):应是以减少排放作為首要目标,确认其可行的减量行动都已被执行后,才可考虑使用碳移除技术来抵销剩餘排放。
- 科學與在地考量為基礎(Science-Based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Making):基於最新的科学证据,避免依赖未来技术突破来达成目标,并纳入当地环境管理的相关经验,另须确保在开发碳匯或者其他碳移除或碳捕捉过程中,当地民眾的权益与生存权利。
- 風險導向(Risk-Based Approach):减量行动应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长期效益并降低不确定性。
- 可信任(颁谤别诲颈产颈濒颈迟测):所有减量行动可被验证、且碳信用均来自经过严格验证,确保无重复计算或漂绿(骋谤别别苍飞补蝉丑颈苍驳)的风险。
- 公平與正義(Equity and Justice):減量行動應確保公平性,避免影響或者壓迫弱勢群體,而已開發國家或者高排放产业應承擔更大德的責任。
- 透明度、誠信與問責制(Transparency, Integrity, and Accountability):
所有净零承诺应公开与呈现,并由第叁方独立机构审查、确保无夸大减量行动,以及环境影响与资讯可验证及不具误导性。
- 達成並維持淨零(Achieving and Sustaining Net Zero):达成净零且确保长期维持该状态,并应进一步减少剩餘排放,而非一昧依赖碳信用维持净零状态。
除原則外,净零指南亦有進一步提供行動方面的具體建议,包括領導與承諾、目標設定、減量活動及碳抵換/碳信用及其他內容。〈下篇〉将刊登於5月电子报,说明领导与承诺至碳抵换等项目之核心概念与要求的规划行动。
[1]
[2]三大國際組織推動淨零,共同擬定《净零指南》
[3]ISO 14068 碳中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