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瞭解上篇國際ISO 14068-1:2023碳中和标準的前世,下篇將更具體的來聊聊當今時下備受關注的碳中和國際标準ISO 14068-1:2023的路徑架構。
碳中和的概念是基於PAS 2060的框架,意即公司组织先要理解如何建立短、中、长期的温室气体管理思维,然后确立碳中和的标的,并制定碳足跡管理计画,规划逐步导入温室气体减量技术,掌握碳额度抵换(Carbon credit offsetting)[1] 之应用机制与限制。最后,採取相应措施减少排放。在减排之后,残餘的温室气体排放才可透过购买合格碳额度抵换进行抵消,从而实现碳中和。
隨著PAS 2060:2014將於ISO 14068-1:2023标準公布後兩年撤銷,新的國際标準針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削減碳排放的目標時程提出了明確要求,並增加了碳額度抵換的限制。标準將溫室氣體的排放分為:
- 尚未減量溫室氣體排放(unabated GHG emission)
- 殘餘溫室氣體排放(residual GHG emission),
要求公司在碳中和路径中设定具有指定日期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最终在目标年份只保留残餘温室气体排放。
削减碳排放的二阶段碳中和路径概念
初期阶段:公司需要针对尚未减排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任何类型的碳额度进行抵消。公司在短期和中期阶段,应在其业务范围内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主要目的是减少未减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后期阶段:公司应採用所有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使排放量减少到只剩下残餘温室气体排放。
此時,應逐步由溫室氣體減排額度(GHG emission reductions)轉向溫室氣體移除額度(GHG removal enhancements)進行抵消。最終仍以企業邊界內的排放減量及建立本身碳匯移除為目標,在未使用任何碳額度的情況下,促使排放量與移除量達到平衡。
[1] 註: 碳額度(carbon credit)係指來自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溫室氣體移除增量的可交易憑證,並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呈現。

圖片來源:ISO标準,碳中和路徑案例
标準的碳中和路徑,自我檢視之依循
ISO 14068-1碳中和标準整合了現行ISO有關溫室氣體量化、報告和核查的國際标準,依據之國際标準如下所示:
- ISO 14064-1标準:對於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的定量,詳細說明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清冊的設計、制定、管理和報告的原則與要求。
- ISO 14067标準:商品或服务碳足跡量化的原則、要求和指南。
- ISO 14064-2标準:規定碳額度量化、基線情境判定及專案排放和移除相關的監測、量化和報告的原則與要求。
以下碳中和标準各階段任務的設定,將可導引企業制定目標,並做為自我檢視之依循。
- 碳中和之承诺及碳中和宣告对象
由高阶管理层所出具的承诺声明,宣告选定的碳中和标的物(组织或是产物)。若标的物仅包含宣告实体活动的一部分则应说明理由。
- 温室气体排放及移除的量化
标準要求應根據ISO 14064-1及ISO 14067來分別針對於所選定的標的進行温室气体排放及移除的量化,若選擇非ISO的其他标準,例如「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會計與報告标準」與「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價值鏈(範疇3)标準」,則須確保與ISO标準要求的內容一致。
- 碳中和管理计画
根据层级结构,依优先顺序使用下列行动来实现碳中和:
-
- 标的物范围内温室气体减量;
- 加强实体标的物边界内的温室气体移除;
- 抵换碳足跡。
碳中和管理计画應依循持續性的改善方法,以減少抵換碳足跡的使用。同時,須包括可得的與所需的財務和人力資源,也必須描述如何考慮下述層面:科學為本;從技術、經濟和社會角度檢視減緩氣候變遷的潛力;國際和國家政策承諾;部門背景(例如自願部門承諾、跨部門影響、部門過渡計畫)。
- 导入温室气体排放减量
公司组织根据层级结构,优先在边界内採取下列3方面温室气体减量措施:
-
- 耗用改变,如:透过效率提升、消除活动、变更循环商业模式;
- 减排技术的应用,如:末端碳捕获;
- 替代,如:低碳材料、电力或燃料。
- 抵换碳排放
無法達成淨零排放時,企業應購買並註銷報告期間內的碳額度,本标準規範碳額度必須是已發生的且產生年份(Vinatge)不超過碳中和報告期間五年的減量額度(例如報告期間為2024年度,即不能使用於2018年度(含)以前所產生的額度進行抵換),而用於實現碳中和的減量額度應在報告期間結束後12個月內註銷。
- 碳中和报告及宣告
製作可公開的碳中和報告,描述標的物碳中和路徑以及現在的狀況。而碳中和宣告應以碳中和報告為依據,並應包含參考資料或連結,根據ISO 14064-3或同等查證标準進行查證。
國際ISO 14068标準導引「做中學 學中做」未來機會的創造
ISO 14068标準為企業組織實現和聲明碳中和提供了原則、要求和指引,新的标準更加強調組織需專注於量化、減少和抵消碳足跡的落實作為。因此,遵循碳中和标準導引的階段,採取相應的關鍵行動,過程中持續不斷來回自我檢視並調整,除能真正實踐淨零,更可逐漸培養出具備氣候變遷適應能力的企業體質,落實永續發展,此外,從社會面向的角度,則為後代子孫創造了一個創新、綠色就業和經濟繁榮的機會。